大咖解读|浮世——江户时代的平民艺术之花(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文泽时代文化艺术 Author 文泽时代
伴随着首届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季的来临,《江户绮想曲——浮世绘作品展》将在3月26日正式登陆中华世纪坛,140组浮世绘珍品即将盛大亮相。
通过本文,我们跟随着展览学术顾问潘力教授,全面解读浮世绘大展,沉浸式走进江户时代的民生百景,体验经典名作之美。
潘 力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日本美术研究。
● 出版专著:《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浮世绘》《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21世纪的日本美术》《艺术巨匠:藤田嗣治》《浮世绘的故事》《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
● 译著:《设计私语录》([日]原研哉 著)、《写给大家的当代艺术入门》([日]长谷川祐子 著)、《日本妖怪博物馆》([日]汤本豪一 著)等。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题材包罗万象,直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世俗百态。“浮世”一词是日本中世以来的佛教概念中相对于净土、充满忧虑的现世的“忧世”。“浮世”与“忧世”同音,对于赞扬与歌颂现世精神的近世市民来说,“浮世”一词无疑更为贴切,包含当时最流行的人生观。因此,浮世绘可解读为“虚浮世界的绘画”,与出世超脱相对,喻入世行乐、人生如过眼烟云之意。
“江户绮想曲——浮世绘作品展”为我们呈现了浮世绘从草创初期到衰退式微的三百余年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作品,展览以《花未眠》《江城》《和之境》《百美图》四个章节呈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观以及江户时代的市民生活场景、娱乐消遣和审美时尚,其中完整展出了浮世绘风景画最著名的两个系列《富岳三十六景》和《东海道五十三次》,为中国观众提供了难得的零距离系统感知江户文化的机会。
花未眠:悠悠古道风情
这个章节的标题来自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花は眠らない),作者由凌晨盛开的海棠花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与审美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这个章节的最好注脚。赏花的日文汉字“花見”,是平安时代贵族的游乐方式之一,镰仓时代以后也流行于武家之间,江户时代的赏花活动更是万众欢腾的盛大节日。日本人爱樱花,不仅是醉心其盛开时的满目嫣红,更向往凋零时在风雨中散落的凄美。“盛极而衰”的瞬间美好是日式审美观崇尚的至高境界。
《上野游园樱花盛之图》表现的上野公园今天依然是樱花胜地。杨洲周延(1838-1912)是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的浮世绘师,作画期长达约45年,以美人画见长,擅长三幅风俗画。从这幅画面上还可以看到明治时代浮世绘的最典型特征,使用一种进口的红色化学染料,鲜艳而不易褪色,被称为“明治红”。
歌川广重(1797-1858)是幕末时期的浮世绘风景画大师。歌川派是19世纪中期席卷幕末江户浮世绘界的最大流派,直系画师多达一百五十余人,几乎涵盖了浮世绘的所有题材。歌川丰重有着沉稳的性格和细腻的画风,擅长用诗化的意境渲染平凡的生活, 唤起人们浓郁的乡愁和对传统的怀念,由此歌川广重被人称为“乡愁广重”。
歌川广重于1832年(天保三年)8月随幕府官员上京,向皇室进贡骏马和战刀,对于幕府来说是仅次于正月新年的重要仪式,歌川广重受命随同往返作画纪录。往返东海道只是夏秋两季,为了表现一年四季的景色,他参考了当时出版的许多带插图的旅游资料,并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创作性地表现了沿途景致和季节、气候变化。这就是歌川广重在1833年(天保四年)发表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是他作为浮世绘风景画大师的成名作。
歌川广重是第一个在画面中强调季节感的浮世绘画师,一如日本人对自然与季节的敏感,他十分善于在风景画中表达对四季变化的主观感受,使作品洋溢着浓重的抒情品味和文人意趣。不仅生动表现了日本的阴晴雨雪和山川风物,更多的是可以看到对自然的依恋情怀。
《蒲原 夜之雪》是歌川广重所有雪景作品中最精彩的一幅,画面描绘的是大雪的寒村之夜,有三个沉默的行人,四周一片寂静,似乎只有踏雪的脚步声在耳边沙沙作响。东海道地处太平洋西岸,气候温暖。蒲原位于现在的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现实中并见不到这样的大雪。因此,这幅作品是他出于对整个系列画面变化的虚构之作。事实上,歌川广重在任何一幅作品中都没有完全的写实,画的都是自己的心象风景,雨雪月色星斗下的宁静夜景是他的拿手好戏,能领略到典型的日本风情和纯粹的乡土感觉。
《庄野 白雨》是与《蒲原》齐名的杰作,也是歌川广重最重要的代表作。“白雨”即阵雨。斜雨如梭中的路人低头疾步,虽然没有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但背景上层层叠叠的竹林幻化成灰暗的阴影,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情怀。无数条斜穿画面的细线,细腻地表现出雨的方向和气势。斜坡、冷雨和竹林相互构成了不稳定的三角形,折射出阵雨中人们不安的心理状态。下坡的两人为了不被逆风吹走,收起雨伞,朝着驿站跑去。伞上写着“五十三次”和“竹のうち”,五十三次即本系列的标题,“竹のうち”的汉字为“竹内”,是江户后期的出版商保永堂的老板竹内眉山(1781-1854),他也是浮世绘师,以出版《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广为人知。
江城:市民生活图景
1590年(天正十八年),战国大名德川家康(1543-1616)在关东平原的江户建立领地。当时的江户只是一个小渔村,满目荒凉。德川家康看中这里的是广阔的平原和地处江河的入海门户,丰富的水运资源将有利于今后的城市发展。他集中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工事。在德川政权逐步确立的宽永年间(1624-1644),江户已经被建设成具有华丽绚烂风格的武家之都。
德川家康
17世纪后半叶开始,日本维持着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幕府政权拥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绝对优势,并促使产业迅速发展,公路水运的整备为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条件。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开始形成,由此孕育出独特的市民文化。自 17 世纪末叶始,日本文化中心从古老的京都逐渐转移到幕府所在地江户,民间绘画的主流也由崇尚图案化的装饰意匠转化为以市井为舞台、以民生百态为题材的风俗描绘。
这个章节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莫过于葛饰北斋(1760-1849)的《富岳三十六景》风景画系列。他长达七十余年的作画生涯在浮世绘画师中无人可比。90岁的一生经历了无数题材和技法,在绘画领域涉猎甚广,摆脱了歌舞伎和吉原美人等传统内容,融会东西方多种绘画技法,尤其是风景版画成就最高。葛饰北斋在1830年代(天宝年间)达到他绘画生涯的巅峰,他此时已年逾七旬,一生中最精彩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就出现在这个时期,为此他花费了五年时间。以不同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全方位地表现同一主题的手法,开拓了浮世绘风景画的新领域。每一幅都以富士山为背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场面结合。由于这一系列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他后来又追加制作了十幅,使《富岳三十六景》的总数为四十六幅。
《神奈川冲浪里》举世闻名,神奈川冲是从三浦半岛到横滨附近的江户湾沿岸海面,从这个角度可以眺望到与画面相似的远景富士山。画面上的三艘押送船是从江户附近的房总半岛运送鲜鱼和蔬菜到江户城日本桥市场供应市民,每艘船上有8名桨手。大海汹涌澎湃,船夫们紧紧抱住船身随波逐流。翻滚的浪花又引导观者的视线,使处于画面下端的富士山雄姿不减。鹰爪般的浪花和日本传统装饰图案有共通之处;蓝白相间的海浪纹样吻合当时流行的“缟模样”条纹装饰时尚,从而博得了历来喜欢新鲜事物的江户人的喜欢。葛饰北斋以独特的“三分法构图”和透视法相结合,形成以富士山为中心的向心式构图。这幅经典是传统美术和西方技法的集大成之作,是代表日本美术的经典作品。
《凯风快晴》一幅以“红富士”的别名广为人知,也是这个系列和《神奈川冲浪里》齐名的经典之作。色彩鲜艳的红富士,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心象风景。“凯风”即夏季的南风,以“快晴”的蓝天为背景,描写富士被朝霞染红的瞬间。清晨由于光照与空气的作用,富士山偶有通体红遍的景象,蔚为壮观。山体上优美的木纹肌理渲染出清晨的薄雾效果,两道弧线简洁地概括出富士山的雄伟姿态,也是这个系列中唯一没有具体地点的画面。这幅作品堪称葛饰北斋以经典手法表现的经典风景,简洁的色形组合使之成为日本美术的标志性符号。
这个章节里还有一幅值得一提的作品是歌川国贞(1786-1864)的《纳凉捕萤图》。歌川国贞是江户末期最受欢迎的画师之一,他的浮世绘最具生活气息,贴近平民审美趣味,他继承师傅歌川丰国之名,自称“二代丰国”,在后期作品上大多署名“丰国”。他作画期长达五十余年,留下逾万幅作品,是描写“江户仔”生活的第一人。江户的夏夜在郊外水边的“捕萤”和“赏萤”在民间很流行,或用扇子扑打或用细长的竹子追逐飞得很高的萤火虫。孩子们把捉到的萤火虫装进笼子,在蚊帐里玩耍。成年人捕萤只是为了纳凉取乐,还有在河里观赏萤火虫的“萤船”。此外,萤火虫在黑暗中淡淡的光芒还被象征为恋爱的焦虑,在文艺题材中也用来表现静谧中初恋的少女之心。
— 未完待续 —
大坛展讯
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季:
“江户绮想曲 浮世绘作品展”
“江户物语——日式创意市集”
展览时间
2022.3.26-2022.6.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一层专题展厅
更多相关资讯
请持续关注公众号最新发布
监制:昭一
责编:桃盏
转载来源:北京文泽时代文化艺术
校对:阿清
往期精选